
一、辦理目的
本次會議目的如下:
(一) 探討數位學習模式與批判性數位素養的應用與挑戰,分析其在個人化學習與資料倫理教育中的實踐潛力;
(二) 分析人機協作在教學創新中的應用價值,並探討教師在數位驅動的學習環境中保持專業主導的策略;
(三) 分析課程平台化與人工智慧應用對教育互動與知識生成的重塑,平衡技術創新與倫理風險;
(四) 強調數位韌性與教育治理在因應技術變革與危機挑戰中的影響,提出永續發展的架構建議;
(五) 探討全球創新案例,分析其應用於教育政策與實踐的啟示,促進跨國合作與前瞻趨勢接軌。
二、指導單位與執行單位
指導單位: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
承辦單位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
合辦單位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、國家教育研究院、新北市政府教育局
三、論文徵稿主題:
此次研討會徵稿主題及其研討內涵如下:
(一) 以人為中心的數位學習
本主題關注如何利用數位技術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,促進個人化、自主學習與情感支持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數位學習模式設計與實踐;
2. 數位學習與情感支持的策略與挑戰;
3. 多模態技術(語音、視覺等)在學習參與中的應用;
4. 個人化學習與後設認知能力的培養;
5. 全球數位學習政策的比較與實踐借鑑。
(二) 批判性數位素養
探討批判性數位素養教育的挑戰,聚焦資料倫理、假資訊辨別及教師角色的重要性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批判性數位素養的理論架構;
2. 資料倫理與隱私問題在素養教育中的應用;
3. 教師在批判性素養教育中的角色與挑戰;
4. 數位內容解讀與創造力實踐;
5. 假資訊與演算法偏見的教育因應策略。
(三) 人機協作
聚焦人類與 AI 的協作模式在教育中的應用,分析技術與人類角色的平衡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混合智能在教育設計中的應用;
2. 生成式 AI 對教學與評量的影響;
3. 學生學習中的人機互動與自主學習能力;
4. 人機協作模式對教育公平的影響;
5. 非正式學習中的人機協作實踐。
(四) 數位教學與教師能動性
討論教師在數位教育中的專業角色與創新領導作用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教師在數位轉型中的專業發展與創新實踐;
2. 人工智慧對教師教學決策的支持與挑戰;
3. 數位驅動的教師專業自主與實踐策略;
4. 教師在數位教育中的領導角色與實踐;
5. 提升教師數位素養的國際經驗與啟示。
(五) 數位教育治理
關注研究資料驅動的教育治理與公平性挑戰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資料治理的倫理與公平性設計與實踐;
2. 校園資料隱私與教育資源分配的挑戰;
3. 平台化教育治理的應用挑戰與實踐經驗;
4. 教育公平的實踐策略與多元監督機制;
5. 各國數位教育政策比較與實踐啟示。
(六) 課程與教學平台
分析數位平台在課程與教學設計中的應用與挑戰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數位平台對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量的重塑;
2. 平台化學習對師生角色的轉變影響;
3. 教學資料分析與平台效能評鑑;
4. 平台化教育中的倫理與資源挑戰;
5. 全球數位教學平台的實踐與比較。
(七) 數位韌性
探討教育系統在危機與技術變革中的適應力與永續發展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數位學習因應機制的設計與實踐;
2. 師生數位韌性的培養與支持策略;
3. 教育系統數位韌性的創新實踐;
4. 數位科技的永續發展應用;
5. 國際數位韌性教育案例的比較與啟示。
(八) 人工智慧與教育之展望與趨勢
探索 AI 在教育領域的創新與長遠影響,探討主題包括(但不限於):
1. 人工智慧在教育應用中的挑戰與實踐;
2. 生成式 AI 在課程設計與評量中的應用;
3. AI 驅動的學習分析與個人化教育;
4. 人工智慧在教育公平中的角色;
5. 全球 AI 教育應用的趨勢與策略。
(九) 其他與本研討會相關主題
四、重要日期與地點
(一)論文摘要投稿截止:2025年5月29日(四)。
(二)公布審核通過稿件:2025年7月25日(五)。(E-mail通知)
(三)論文長摘要及發表簡報截止:2025年8月29日(五)。
(四)研討會舉辦日期:2025年10月24日、25日(週五、週六)。
(五)研討會舉辦地點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
五、徵稿須知
(一) 投稿方式:投稿者請填妥【投稿者基本資料表】(詳見附件一)及【論文摘要】,以及
【Google報名表單】https://forms.gle/6VDxTjVeQho5jLBy6;
並請一併寄送電子郵件至:annie91720@ntnu.edu.tw。
1. 信件主旨請題為「通訊作者中文姓名-2025國際學術研討會投稿」
2. 投稿者基本資料表檔案名稱請命名為「通訊作者中文姓名–基本資料表」
3. 摘要檔案名稱請命名為「通訊作者中文姓名–論文名稱」
4. 主辦單位收件後會回覆「確認收到」信件,即完成收件;若投稿者於投稿後五個工作天仍未收到本中心回信,請主動致信或來電洽詢。
範例:王大明-2025國際學術研討會投稿;王大明–基本資料表;王大明–論文名稱
(二) 摘要格式(詳見附件二):
1. 中文摘要以1,000字為度,英文摘要以600字為度,應包含研究目的、研究方法及初步研究結果,並於摘要之結尾附上3至5個重要中文或英文關鍵詞。
2. 本研討會採摘要審查,摘要經大會審查結果公布後,請務必繳交長摘要及口頭發表簡報。
(三) 長摘要及發表簡報(詳見附件三):
1. 本研討會為口頭論文發表,每篇13分鐘(不含討論),請準備簡報電子檔。
2. 長摘要及口頭發表簡報須於2025年8月29日前以電子檔案繳交大會,逾時不候。若未於截止日前提供,主辦單位保留取消發表資格之權利。
3. 長摘要檔案名稱請命名為「長摘要–通訊作者中文姓名–論文名稱」。
4. 發表簡報檔案名稱請命名為「發表簡報–通訊作者中文姓名–論文名稱」。
(四) 注意事項
1. 來稿請遵守著作權辦法,並請勿一稿二投,本會恕不退稿,請自行保留原稿。來稿內容與見解由作者自負文責,不代表本會之立場。
2. 摘要審查通過者,需至少一位投稿作者完成【研討會報名】(報名連結將於會前發布,敬請留意信件),並親自出席大會進行口頭發表方能領取發表證明(會後電子郵件寄送)。
3. 本研討會為無紙會議,發表之論文摘要將於會議當天以電子檔形式開放與會者下載。
六、聯絡資訊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
106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教育學院大樓一樓
聯絡電話:02-7749-3674 簡助理;02-7749-3652 章助理
E-mail:annie91720@ntnu.edu.tw